2012-02-23

布魯納(J. S. Brunner)

布魯納(J. S. Brunner)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強調學習時,結構(structure)的重要性,認為教材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必須互相配合。他提倡發現學習(learning by discovery),鼓勵學生個人自己去思考、比較、對照、運用各種策略,以發現教材所含的重要概念。他的理論深深影響中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及教學,尤其是美國課程發展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所發展的初級科學課程及教材(Elementary Science Study,簡稱ESS),受布魯納的影響很大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有二個重點:
  1. 將人類對環境中周遭的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或知識表徵
  2. 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認為從事象變化中發現其原理原則(歸納分類),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
  • 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
  1. 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指三歲以下幼兒靠動作來認識瞭解周圍的世界,亦即靠動作來獲得知識,即「由做中學」的經驗
  2. 形象表徵(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指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心象(Mental Image),或靠照片圖形等,即可獲得知識,即「由觀察中學」的經驗。相當於皮亞傑的前運思期
  3. 符號表徵(象徵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即「由思考中學」的經驗。相當於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
  • 提出螺旋式課程(spiral curriculum):教材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至複雜、由動作表徵至符號表徵等循序漸進,使每一階段的學習自成一個圓周,以後難度漸升高,範圍漸擴大,終而學習到完整的知識。即布魯納(J. S. Brunner)所指任何科目都可藉某種方式教給任何兒童的概念
  • 提出以人為學科中心取向的發現式教學(Discovery Learning):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自己的探索尋找,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 提出教學理論四項原則:
  1. 動機原則:學習要有動機(motivation),兒童必須先得喜歡學習,願意學習,而後教學才有效果
  2. 結構原則:結構是指教材組織而言,Bruner認為,任何知識的傳授,只要在教材組織結構上能配合兒童學習心理,都可以達到教學的良好效果
  3. 順序原則:按Bruner的說法,順序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準備」的意思,教學之初必須考慮兒童的動機與興趣,進而引起他們的動機,維持他們的興趣,有了準備,自然易於學習。另一個意思是「教材教法的使用」,一方面配合兒童致力發展的順序,另方面配合教材學科的性質,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如此,既可配合兒童年齡能力,又可使新經驗與舊經驗銜接,學習效果自可事半功倍
  4. 增強原則:Bruner所說的增強原則不是外控的,而是內發的,他主張教學時宜採啟發方式,讓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原理原則,因認知理解而自我滿足,自會使學習活動產生增強作用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