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4

諮商理論

諮商的理論取向目的代表學派代表人物
心理分析取向協助個體察覺問題、獲得領悟精神分析治療法佛洛伊德(S. Freud)
阿德勒學派
(個體心理學派)
阿德勒(Alfred Adler)
分析心理學派榮格(Carl Gustav Jung) 
行為治療取向協助個體改變問題行為行為治療法斯金納(B. F. Skinner)
認知治療取向協助個體修正錯誤的觀念及非理性想法理情治療法艾里斯(Albert Ellis)
現實治療法葛拉瑟(William Glasser)
交流分析法伯恩(Eric L . Berne)
人本心理學取向協助個體自我成長、發掘潛能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羅吉斯(Carl R. Rogers)
完形治療法皮爾斯(Fritz Perl

其他派別意義治療法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存在主義療法羅洛梅(Rollo May)
認知治療學派
亞倫貝克(Aaron T Beck)

  • 精神分析治療法
    由弗洛伊德首創,主要從心理層面分析造成現在行為的原因,以及探討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適應各種衝突的歷程,特別著重於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與心理動力(psychicdynamic)的分析
  1. 創始人佛洛伊德(S. Freud)
  2. 基本概念
    • 人類心理狀態是尋求快樂,躲避痛苦─亦即由享樂原則所管制
    • 心靈為相互衝突力量的表現,這些力量有些是有意識的,但大多數都屬於潛意識的
  3. 哲學基礎:強調人是受本能所控制,重視早期經驗對個體的影響。主張潛意識為 人格的主要動力,防衛機轉為潛意識的運作
  4. 諮商目標:藉由分析潛意識使當事人進行洞察與內省,而解決內在衝突,並重建人格
  5. 諮商歷程
    • 首重當事人的鬆弛,將所有想到的事情均傾訴出來,減輕當事人的焦慮感
    • 治療者重複分析當事人的潛意識,處理當事人的阻抗,並建立足以產生移情作用的治療關係
  6. 諮商技術:自由聯想、夢的解析、處理抗拒、處理移情與反移情等
    • 阿德勒學派(個體心理學派)
      社會的驅策力為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生來就具有社會性,個人必須與他人關聯,共同從事社會活動,並將社會福利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個人由此而獲得生活方式(Style Life),個人的人格也就在社會中形成
    1. 創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
    2. 基本概念視個體為有創造力與責任感的人,向自己目標邁進的人
    3. 哲學基礎:主張人具有目的導向,人格是統整的,其動力來自追求卓越,社會興趣為人格重心
    4. 諮商目標:協助當事人重新導向,以克服自卑、追求卓越
    5. 諮商歷程關係→調查→解釋→重新導向,治療關係是雙方積極參與的,營造接納、關懷、信任、合作的氣氛
    6. 諮商技術:專注傾聽、解析、立即性、面質、矛盾意向法等
    7. 評價: 阿德勒主張人人有追求卓越的意志,只要予以再教育的過程,透過輔導人員的支持與協助,可以激發當事人的信心,從而改變其行為。其理論不僅適用於兒童輔導諮商,在輔導人員扮演諮詢的角色上也有極大的價值
      • 分析心理學派
      1. 創始人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2. 基本概念:人類心靈包括意識與潛意識的成分,且同時包括了潛意識中超個人(原型)與個人的層面
      3. 諮商目標:藉由潛意識的探索,使人有能力朝向完整與自我實現
      4. 諮商理論
        • 人格整體論: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 人格動力說:強調生命需求,不分層次
        • 性格類型說:內向、外向
      5. 諮商技術:注重夢的解析,說明個體與種族文化的聯繫
      • 行為治療法
        源自心理學上行為主義的學習說,認為不適應的行為經由學習而來,因此應藉實驗心理學所建立的學習原則來修正刺激與反應之間不適當的連結,以改變不適應的行為。近年來,由於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若干諮商學者逐漸承認認知因素在個人人格發展的重要性,而提出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1. 代表人物斯金納(B. F. Skinner, 1904-1990)
      2. 哲學基礎人的行為都是學習來的,受到環境的主控
      3. 諮商目標:以「改變不適應行為」學習做決定達到自我管理為目標
      4. 諮商歷程:運用行為主義原則來處理複雜的人類活動,治療者採取指導、矯正方式協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強調科學的方法
      5. 諮商方法
        • 建立關係:關係是諮商成功的必要而非充份的條件
        • 確定目標
        • 依當事人問題找出行為諮商策略
      6. 諮商技術:系統減敏感法、嫌惡治療法、洪水法、代幣法、自我管理、行為契約、示範模彷法、角色扮演、果斷訓練
      7. 評價:其主要優點在於具體客觀的評量當事人的行為以及諮商的結果。然而,其缺點為過份注重「症狀」的處理而忽視當事人與諮商員的人性特質,且將複雜的人類行為反應過分簡化成一個簡單的公式(刺激─反應)
      • 理情治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P)
      1. 創始人艾里斯(Albert Ellis, 1913-)
      2. 基本概念人類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人類對事情的看法
      3. 哲學基礎:人有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考,且人有追求理性、自我實現的傾向。困擾個體的是對事件的看法
      4. 諮商理論:ABC理論(ABCDEF人格理論)
        1. 事件(A, Activating Event):代表引發事件
        2. 信念(B, Belief System):代表個人的理性信念系統(必須、應該、一定),是個人對A的自我言語行為、定義或解釋
        3. 結果(C, Consequence):代表結果
        4. 駁斥(D, Disputing):駁斥當事人非理性的思考
        5. 效果(E, Effect):諮商後產生的效果
        6. 情感(F, New Feeling):指治療後形成的新情感
      5. 諮商目標透過認知結構的改變信念的修正,協助當事人改變其不合邏輯的想法,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防止情緒困擾的發生
      6. 諮商歷程:治療者採主動指導方式協助當事人察覺非理性的想法,ABCDEF
      7. 諮商技術
        • 認知方法:面質、駁斥非理性的信念、幽默、認知性的家庭作業
        • 情緒技術:無條件的接納、示範、理情心像、角色扮演、羞惡攻擊演練
        • 行為技術:操作制約、自我管理原則、系統減敏法、鬆弛技術
      8. 評價:理情治療法對認知層面的重視,強調行動導向的諮商過程。此特點與其他諮商學派不同,逐漸為諮商人員所重視。在處理個案問題時,不只偏重情緒感受或行為經驗的層面,而亦能對人類特具的思考作用給予適切的關注。然而,此種諮商法的適用範圍有期限制,並非對所有當事人均適用
      9. 至1993,艾里斯將理性情緒治療法改為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ABCDEF人格理論即是此時提出
      • 現實治療法
        強調現實、 責任、對與錯四者與個體生存的關係,針對個體目前的行為,引導個體更正確的了解自己,找到認同目標,並在不傷害他人的原則下滿足自我的需求 
      1. 創始人葛拉瑟(William Glasser, 1925-)
      2. 基本概念人類行為動機是求生存及去滿足基本心理需求(隸屬、權力、玩樂與自由)
      3. 哲學基礎:人有善根、在基本需求的滿足下具自我成長與自我負責能力。當能成功的自我認同時更能適應成功
      4. 諮商理論行為─控制─知覺模式,BCP模式
      5. 諮商目標強調諮商的此時此刻,面對的是當事人的行為問題,目標是協助當事人接受現實,協助當事人達成成功的自我認定,並能自我負責
      6. 諮商歷程:治療者採真誠、支持、投入態度,協助當事人檢視生命需求與目標
      7. 諮商技術:積極正向技術、面質、直接教導、建設性辯論、角色扮演、幽默、支持、控制知覺、語言震驚法(verbal shock)等
      8. 評價:由於現實治療法注重「現實」、「責任」,又兼顧諮商員與當事人的坦誠「參與」,因此對於一些懷疑「無條件積極關切」方法對嚴重問題的效果,而又不滿意行為學派的過分非人性態度的諮商員而言,此法是頗受歡迎的。不過此法忽視個人內在動機與過去的經驗對問題解決的重要性,似乎過於偏頗
      • 交流分析法(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溝通分析法
        是互動心理治療(Interactional Psychotherapy)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概念與技術主要源自團體治療情境。此法主要目標即是利用系統性的分析和綜合性的程序增加當事人的覺察程度,使其能對未來的行為以及未來的生活做新的決定
      1. 創始人伯恩(Eric L . Berne, 1910-1970)
      2. 每個人在小的時候就決定了以後要怎樣活、怎樣死,這種一直留存在腦海裏的未來生活計劃,就稱之為原始劇本(Script),這個劇本是一種受父母影響,在幼年期就形成,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的生活計劃,不管是受強迫形成,還是自己的意願,這種心理因素將註定他一生的命運
      3. 基本概念:從個案的原始劇本中,將自我一層一層的分析下去、研究,是為了尋找出他的規律和法則,用來幫助患者改變劇本突破他的人生,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4. 哲學基礎:自我是可交流、溝通的,透過辯證使人的思緒與行動更為統整。主張人能藉由重新做決定而改變人生
      5. 諮商理論
        • 人際溝通形式:互補、交錯和曖昧
        • 遊戲:重複的關係模式
        • 原始劇本(Script):一個人在早期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而做成的決定
        • 人格自我的三種形態(PAC)
          • 父母型(P, Parent):這種自我的狀態,無論是感覺、思想、行為、講話,都在模仿父母的言行,這種自我意識在養育兒童的時候最為明顯。即使平常不表現出來,父母的影響仍然會成為意識的部份而影響行為
          • 成人型(A, Adult):個人長大後,即會依照過去的經驗衡量周圍的還境,像電腦一樣的思量事情的可行性,這是成人的自我
          • 兒童型(C, Child):每一個在內心都有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的影子。這影子的感覺、思想、行為、講話方式等,恰似某一特定年齡的兒童,我們稱這種為兒童型自我
      6. 商目標:治療者協助當事人改寫生命腳本,使自我狀態更為統整
      7. 諮商歷程:治療關係的雙方共同訂定目標與契約
      8. 諮商技術
        1. 預備階段:考慮案主動機、求助原因(面質、解釋)
        2. 腳本分析:瞭解案主腳本、探討如何脫離腳本(自我狀態分析)
        3. 破除腳本:向案主提出具體的行為改變建議(示範、具體化)
        4. 重新決定:案主做出新決定取代童年時期的腳本 
      9. 評價:由於基本觀念簡潔,所用名詞通俗,且能評估一個人行為的改變,預測一個人的行為,因此在心理衛生界、商業界相當受歡迎。此法與完形治療法有共同之處,都注重於發現及助長個體的自覺性、自我責任感及真誠性,且都重視在此時此地的問題
      • 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個人中心學派)
      1. 創始人羅吉斯(Carl R. Rogers, 1920-1987)
      2. 基本概念:人具有某些潛在的特質,具有善良的本質,輔導在於引導其潛能發揮向善功能
      3. 哲學基礎:自我是人格的重心,有其價值與尊嚴,具有自我開發的潛能與追求成長的傾向
      4. 諮商理論:整理論、場域理論、經驗的循環、接觸和同化論、自我理論、心理失調
      5. 諮商目標主要目標在提供適宜的情境與氣氛,使當事人得以去除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面具,進而與真實的自我接觸,展現自我的真面貌,成為能完全發揮功能的人
      6. 諮商歷程:良好的治療性關係具催化作用
      7. 諮商技術:專注傾聽、沉默、尊重;接納;真誠一致、同理心、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反應、澄清等
      8. 評價:處處重視當事人,諮商員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所知所覺,諮商關係開放而真誠。缺點則是有些矯飾,在要求諮商員表現完全自我的方面有其困難,因為諮商員不可免仍會產生一些社會化的反應
      • 完形治療法
        認為困擾的產生乃是由於心理因素產生了痛苦的分裂,這種不協調可能發生於個體或是人與人之間,因此諮商法主要是將這些分裂的元素透過相互的自我開放與對質,使其恢復統整,也就是成為一個完型(Gestalt),不再干擾個體
      1. 創始人皮爾斯(Fritz Perls, 1890-1970)
      2. 基本概念:未竟之事,有機體是一整體,具有統整的功能,身體、心理及心靈是同時存在的
      3. 哲學基礎存在與追求完整是個體存活目標,人具主動經驗、察覺與發展的傾向
      4. 諮商目標:透過察覺當下主觀經驗已體認個體的存在
      5. 諮商歷程:強調治療者的主動介入,治療者先查覺當事人之內在歷程後,鼓勵他探索自我與查覺環境
      6. 諮商技術:空椅技術、對話遊戲、夢的工作、穿梭技術、倒轉、演練等
      7. 評價:此法強調人類行為的整體性和「此時此地」的作法,而諮商目標在於人格的統整,此為其不同於精神分析學派與行為學派之處。不過在諮商的技術上過於強調經驗,忽略認知的層面,為其不足之處
      • 意義治療法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為廿世紀哲學的特色之一,心理治療亦受到其影響。其基本假設為「有生存的理由的人能忍受任何生存的方式」,因此其諮商方式以協助當事人發現生活中的意義
      1. 創始人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2. 基本概念人有自由意志,透過追求意義的意志去追求超越個人本能、存在、生命的人生的意義
      3. 諮商歷程:此諮商方法要透過不斷的討論、分析、教導、說服等方法,協助當事人思考生活的價值,在自我要求與他人要求之間取得平衡,協助當事人找出個人生存的意義
      4. 諮商技術:說服、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去反射法(de-reflection)
        • 矛盾意向法:用來對抗一些預期中焦慮感的方法
        • 去反射法:轉移當事人對自己的注意力 
      5. 評價:意義治療法是對心理分析法學派的反動,在學校輔導工作上,可協助學生擴展很多新體驗與認知。然而,此法理論的架構與技術方面不夠豐實,因此,可借助其他技術與方法作補充
      • 存在主義療法
      1. 創始人:羅洛梅(Rollo May, 1909-1994)
      2. 基本概念: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我們計劃不斷地再創造自
      3. 諮商目標:促使當事人了解存在的意義,接受行動的自由與責任
      4. 諮商理論
        • 自我察覺的能力
        • 自由與責任
        • 自我認同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 尋求意識、目的、價值和目標
        • 焦慮是生活的一種現象
        • 察覺死亡及不再存在
      5. 諮商技術:認定及澄清對世界的假設、在治療中所學之事化為行動、以具體方法去執行已檢視而內化的價值觀
      • 認知治療學派
      1. 創始人亞倫貝克(Aaron T Beck)
      2. 基本概念:主張人的感受和行為大部分由其想法所決定
      3. 諮商目標:矯正個案錯誤的訊息處理,修正那些維持不適應行為及情緒的假設
      4. 諮商理論
        • 共同實證主義
        • 蘇格拉底式對話
        • 引導式的發現
      5. 諮商技術
        • 認知技巧:排除災難法、重新歸因法、重新界定法、排除自我中心法。
        • 行為技巧:家庭作業、假設檢定、暴露治療、行為預演、分散注意力、活動計劃表、階段性的作業

        2 則留言:

        1. 感謝您的分享~每次有疑惑總是能在您這裡找到清楚的解答呢^口^

          回覆刪除